实验描述

本实验采用3D建模、动画、语音识别、人机互动等技术,契合口译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。在本实验中,学生化身“口译员”和“项目负责人”,通过在虚仿“国际投资博览会”情境中的体验、认知、记忆、理解、应用、分析、评价、探究、创新等一系列实验环节,不断提高双语转换能力、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、投资风险分析能力等。

(1) 实验的必要性及实用性

1)本实验赋能高素质双复型应用翻译人才培养本实验注重立德树人。浙江省是民营经济大省,200多万全球浙商成为高质量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主力军,但是,具有跨国境跨语言跨文化沟通协调能力的国际商务人才缺口巨大。本实验通过虚仿空间,建构学生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有效链接,激发学生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热情,以及讲好“一带一路”中国故事的积极性。

2)本实验是口译课程的重要支撑。“新文科”建设要求结合先进技术,实现跨学科融合,传统翻译教学从“一专一能”培养模式向“一专多能”“多专多能”高素质双复型应用翻译人才的培养范式转变。根据《教学指南》,口译课程作为英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,其语境要素凸显(如图1)。本实验有效助力口译教学模式的转变,促成口译课程提质。

 图1: “一带一路”商务口译虚仿实验是口译课程的重要支撑

3)本实验突破传统课堂时间与空间的局限。传统口译课堂教学存在“去语境化”、“唯技能化”、“唯知识化”等不足,学生“模拟演练”不够逼真,人物身份缺乏“代入感”(如图2、图3)。本实验虚拟仿真“一带一路”投资和商务洽谈情境,学生化身“口译员”和“项目负责人”,“身临其境”参与完成一系列经贸活动任务,拓宽口译认知语境与跨学科触角。

 图2:传统课堂的展会开幕式口译模拟 

图3: 传统课堂的商务谈判口译模拟

4)本实验为大规模实践机会缺乏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。在现实生活中,学生参与国际商务活动成本高、风险大,特别是大规模参与专业契合度高的商务口译实践的可行性小,亦不能满足学生反复实验的需求。本虚仿实验的应用可有效促成校地联动、产学研互动,结合、替代、补充真实场景中的实习实践,提供学生专业实训实验机会。 

5)本实验为后疫情时代人才培养提供新平台。后疫情时代,线上线下商贸活动融合发展成为新形态新常态,带来新机遇,也对跨语言跨文化商务沟通提出新要求。本实验成为“跨境电商”业态下,线上跨语言跨文化商务沟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。

(2)教学设计的合理性

1)本实验设计体现“两性一度”的一流课程标准。本实验建设基于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指南》,体现新时代新文科新要求,重视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结合,强调学生分析能力、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。学生可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或实验环境要素,反复实验,不断接近实验的理想结果,具有一定的“挑战度”。

2)本实验设计反映口译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。本实验对接“联络口译”“交替传译”“专题口译”等课程的教学内容,契合《教学指南》对口译课程的目标描述(如图1),有效提高学生“英汉口头转换能力”、“跨文化商务沟通协调能力”。

(3)实验系统的先进性

1)实验教学理念具有先进性。本实验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,坚持体验学习、建构主义和全人教育的理念,重视学习者与其参与的虚拟场域的相互作用,通过观摩、体验,建构意义,完善和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。同时,重视立德树人,提升译者道识能力、语言服务意识,提升对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。

2)实验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。“一带一路”是表征经济链接与文化交流的概念。本实验通过“口译员”和“项目负责人”的人物选择,通过记者采访、企业宣讲、一对一洽谈、商务谈判等交互步骤与叙事框架,学生实现对“一带一路”投资、国际商务的意义构建,提高商务口译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沟通协调能力。

3)实验方法具有先进性。本实验提供学生动态、开放、互动的虚拟仿真场景。学生可以通过“变量控制法”,如选择人物路线、场景噪音、字幕(即话稿)、口译模式、讲话者语速、互动对象等,不断接受挑战、不断反思,以期每次实验逐步接近理想的效果。

4)评价体系具有先进性。本实验采取机评与自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。机评采取语音识别技术,通过抓取关键词对学习者的实验操作,如口译的准确性、完整性和流畅性做出评分、评价。实验结束,学生可导出完整实验记录,并对实验中产生的译文进行反思、评价、完善与创新。本实验将语音识别技术应用于评价体系,通过口译复盘促进学生反思性学习。